中國和印度同為仿制藥大國。經過多年的發展,我國制劑產能位居世界第一,消費結構以國內為主,國際市場份額占比很小。根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,我國 2020 年制劑出口 49.3 億美元,其中出口至美國制劑為 6.8 億美元。印度號稱“世界藥房”,為全球最大仿制藥出口國,國際化優勢明顯。據印度藥品出口促進會(Pharmexcil)數據顯示,2020-21 財年,印度仿制藥共出口 188.5 億美元,其中美國約占仿制藥出口總量的 3 成左右。
美國既是世界最大的仿制藥市場,也是全球質量標準最高的市場,而且中印制劑出口的第一大市場都是美國。本文擬以美國市場為例,從文化融合、產業發展邏輯、產品走出去、首仿藥及專利挑戰、國際并購、產業鏈生態六個方面對比分析中印仿制藥國際化的差距。
根據 2018 年美國人口統計,在美亞裔人口中,最大的是華裔,508 萬人,印度裔其次,412 萬。印度官方語言為英語,受英國長期影響,其思想、制度、文化與美國社會具有天然的融合性,在美國政界、商界都有巨大影響。美國現任副總統哈里斯即為印度裔,拜登在上任之初提名了多達 20 位印度裔政府官員,其中美國衛生局局長穆西即位列其中。相對而言,華裔性格比較內斂,行事低調,參政熱情不太高漲,近年來在美國政府任職的,只有目前的國防部副部長徐若冰、小布什時期勞工部長趙小蘭、駐華大使駱家輝等寥寥數人。
有個有趣的現象,在美國集中化的印度裔社區極少且規模小,但華裔社區,卻在全美遍地開花,甚是流行。華裔在文化上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相對遲緩,在醫藥行業中更多從事的是研發方面的工作。印度人性格外向,善于表達,特別熱衷管理, 不少跨國制藥企業的高管甚至CEO 都有他們的身影。
印度在語言,文化等方面與美國客觀存在融合優勢,一定程度上為其在美國的國際化發展可以賦能。而我們對于美國文化和法制的理解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,這些差異一定程度會影響企業和個人在美國的發展,甚至是產品的申報和銷售成功。
20 世紀 70 年代,印度政府陸續出臺“取消醫藥、化學品專利”“限制外資企業的股份”“提高關稅以限制進口”等一系列政策,限制跨國藥企的同時促進了本土藥企的快速發展。尤其是印度的強仿政策,直接推動了其仿制藥產業的騰飛。隨著仿制藥企業數量激增,印度國內市場內卷日益嚴重。加之政府對藥價嚴格限制,使得印度 20 世紀 80 年代成為全球藥價最低的國家之一。為了生存與發展,一些先知先覺的印度企業積極謀劃出海。恰逢此時,美國于 1984 年出臺 Hatch-Waxman 法案,開啟了美國仿制藥發展的黃金時代。正是在 1984 年,印度CIPLA(西普拉)公司開始進軍美國市場。之后越來越多的印度藥企出海美國,他們趕上了美國仿制藥市場大發展的政策紅利。
中國醫藥行業改革開放后迎來快速發展,初期“市場換技術”的策略使得外資藥企發展迅猛。2000 年以后,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醫療衛生支出規模逐步提升,中國仿制藥產業迎來低水平重復的快速野蠻生長。多年來“以藥養醫”的氛圍推動藥品價格虛高,促使行業形成了“營銷為王”的導向,國內仿制藥質量水平參差不齊,但任何一家企業都能靠著靈活的銷售手段,在國內市場掘到一桶金。那時中國企業并沒有“走出去” 的生存壓力。2015 年,業內著名的“722”事件可以作為仿制藥行業發展的轉折點,隨著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,鼓勵新藥研發并加強了監管法規和歐美法規的對接,為中國藥企拓展美國市場創造了更多可能。
印度藥企當時面對的本國市場“僧多粥少”,出海有天然內在的需求。他們在 80 年代做出正確的行動,向美國市場進軍,并且印度公司注重資源整合,抱團出海比比皆是,由此開啟了印度仿制藥的光輝歲月。中國藥企長期依托國內市場紅利,雖然進入美國市場較晚,但“道雖遠,行則將至”,機會都是在一步一步的市場實踐中去發現,去抓住。
印度藥企熟悉美國的監管法規、市場規則,尤其是他們在制作文件與文件管理方面非常出色,某種程度甚至超過了美國當地藥企,因此其在美國仿制藥的報批數量相比我們遙遙領 先。2010-2019 年十年間,印度藥企占美國FDA 全部批準ANDA(仿制藥注冊申請)數超過 35%。僅印度太陽制藥(Sun Pharma)一家,其獲批 ANDA 的總量就已超過 400 個。印度藥企已在美國形成了豐富的產品管線,仿制藥在美國市場的銷售已經成為印度藥企收入的主要來源。
中國企業則起步晚了很多。直到 2007 年,華海藥業的奈韋拉平成為首個通過 FDA 認證的中國制劑品種,中國企業才正式開啟制劑拓展美國市場之路。2006~2010 的五年間,中國企業僅注冊成功 ANDA 6 件;2010-2014 年,中國制劑年均獲批 ANDA 數量也僅有 20 件左右。自 2015 年開始,中國制劑在美國獲批ANDA 數量呈快速增長。2020 年中國制藥軍團收獲創紀錄的 84 個 ANDA 正式批文,也使得中國藥企在美國 ANDA 獲批數量連續三年占比總量達到 10%,但從獲批的劑型來看較為單一,主要以口服制劑和注射劑為主。國內目前獲批 ANDA 數量最多的是華海藥業,截至 2022 年 4 月 6 日,累計獲得 74 個ANDA 文號。
目前FDA 大大提高了仿制藥的申報費用和年費。同時隨著美國仿制藥競爭加劇,價格下降,印度企業在美申報仿制藥也在向少而精的方向轉型。我國企業也要考慮學會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增加在美國獲批的品種。除了自己申報,也可以考慮利用美國現有的公司進行銷售和持證,迅速進入美國市場并規避風險。畢竟持有ANDA 只是手段,銷售收入分成才是最終目的。
隨著美國普通仿制藥市場成為一片紅海,不少企業將目光投向了首仿藥。FDA 一般會對首仿藥進行優先審評。其定價可達原研的 70%左右,如專利挑戰成功的首仿藥還將擁有 180 天的市場獨占期。2001 年,印度 Dr. Reddy’s(瑞迪博士)開發的40mg劑量的百憂解片劑,成為印度企業在美收獲的第一個首仿藥。憑借著過人的仿制藥經驗和對美國法規的熟悉,印度軍團 不斷在美國挑戰新藥專利,并爭搶首仿,而且屢屢成功。以 Dr. Reddy’s 為例,截至 2018 年 3 月底,其處于審評中的 107 個ANDA,有 63 個進行了專利挑戰,30 個為首家提交。
我國企業直到 2014 年,第一個美國首仿藥普拉格雷才由東陽光藥拿下。2017 年,華海藥業的帕羅西汀膠囊成為國內第一個在美國 PIV 專利挑戰成功的仿制藥。以 2019 年為例,共有46 家企業在美分享了 95 項首仿藥批準。印度公司共取得了超過 30 項首仿,占據三分之一左右。而中國企業僅宣泰醫藥一家取得泊沙康唑腸溶片的首仿。
“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”。爭取到了首仿才可能在美國市場獲得豐厚回報。隨著中國不斷推進仿制藥一致性評價, 中國企業按照 ICH 統一技術標準和全球評價體系研發仿制藥的實力在不斷提高和增強。未來高壁壘的首仿藥也將會是中國制藥企業在美國市場發展的方向。
印度仿制藥企能發展成國際巨頭,與積極的并購密不可分。印度藥企通過不斷并購重組的方式,增加自身 ANDA 的數量,快速放大企業仿制藥的規模,形成豐富的產品管線,逐漸建立了較強的市場壁壘。以印度太陽制藥(Sun Pharma)為例, 自 1996 年首次收購跨國制藥公司 Knoll Pharma 的原料生產基地開始,包括 2015 年收購 Ranbaxy,至今太陽制藥已收購了 16家公司,其中涉及美國市場的有 5 項并購,使其成為印度在美國最大的仿制藥企業。
我國仿制藥企業在海外并購相對保守。過去很多年,中國藥企在海外的兼并收購鳳毛麟角。一方面可能是與中印在并購的理念有較大差異,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曾經說的:“印度企業認為國際并購是去獲得,而中國藥企卻害怕國際并購會造成失去。”另外一方面,并購可能也和產業發展階段息息相關,也需要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。自 2016 年中國藥企開始有規模地實施海外并購。2016 年,華海在美國收購夏洛特工廠。同年人福醫藥以 5.29 億美元收購 Epic Pharma, 依靠此項并購斬獲多項ANDA 批件。2017 年復星醫藥耗資 10.91 億美元成功并購印度制藥企業 Gland Pharma。據悉截至 2020 年 Gland Pharma 與其合作伙伴在美國擁有ANDA 數量超過 260 份。
國際并購是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加速器,跨國巨頭做大做強無不依靠并購這把利器,這也是印度藥企在美國市場拉開與中國同行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。“國際并購”未來對中國藥企來說仍然任重而道遠。
仿制藥最終要在美國市場上市并盈利,涉及研發能力、國際注冊、認證能力、市場準入以及營銷體系等多個方面。印度公司熟悉美國 FDA 規則,研發速度快,申報能力強,印度國內滿足 FDA 要求的臨床機構比比皆是,且人工成本以及病床費用都比中國低很多。印度企業在美國市場經營多年,對美國仿制藥銷售規則了解充分,一些主流分銷商也常見印度裔管理人員,印度企業在美國已實現研發、生產和銷售多方面完備的產業生態體系,這為印度公司產品從開發到商業化鋪平了道路。
以 Dr. Reddy's 為例,其在美扎根多年,在美國本土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,也有相對完善的銷售體系,其產品在美國獲批后 2 個月內就能將產品投放市場。
中國制藥企業在經過持續努力獲得 ANDA 后,到實現商業利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印度裔在美國有很多醫生和高級管理人員,他們成立了許多小銷售公司,而且他們很善于建立印度裔關系網,在美國的銷售如魚得水。但是華裔,目前還很少有這樣的銷售網絡和人脈。中國企業獲批產品如何選擇銷售模式, 市場上面臨的各種法規問題,對于尚未在美國市場形成體系的中國藥企來說,難免困難重重,最終仿制藥出口美國市場能形成銷量并獲得利潤可能只是一廂情愿,成為一件“看起來很美”的事情。
國際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。印度軍團進軍美國市場多年, 不斷的投入積累,也不乏經歷挫折反復,才熬到了今天的輝煌。“歷史是最好的老師”,印度藥企在美國市場的發展之路,也將帶給胸懷星辰大海的中國藥企更多啟示。
誠摯感謝湯麗娟教授、孟曉峰博士為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。
以上信息摘自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,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