妊娠期血液處于 高凝狀態,這種高凝狀態是胎盤剝離后迅速形成血栓達到生理性止血的機制。 妊娠早期(6周起)血容量增加,靜脈擴張; 妊娠中晚期受增大的子宮壓迫,靜脈血流速度明顯降低,出現靜脈淤滯狀態, 靜脈淤滯為 靜脈血栓形成提供了條件。
產后 子宮收縮,血液從子宮回流至體循環,妊娠期潴留的組織間液回吸收,體內潴留的水分經腎排出,產后1周內尿量明顯增多,此外產后1周內皮膚排泄功能尤其旺盛,大量排汗。在循環容量變化的基礎上,盡管產褥早期循環容量增加,但仍維持 高凝狀態,纖維蛋白原、凝血酶、凝血酶原于產后2-4周才能降至正常,所以產褥期,尤其是在 產后7-10 d,血液仍屬于高凝狀態, 容易發生血栓,血栓是產后出現的常見并發癥之一,多發生在下肢,是一種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凝結引起的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。
產后,醫護人員常常會對產婦進行 雙下肢活動訓練及 下肢按摩等常規處理,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下肢靜脈回流得到改善, 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,但并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,根據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師學會指南,可采用 低分子肝素來防治產后血栓疾病。
什么情況下需要使用藥物來防治呢?
根據妊娠期及產褥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 危險因素評分(詳見表1),在產前階段若評分 ≥ 4 分,應考慮自早孕期起開始預防血栓形成;評分 =3分者,應考慮自孕28周起預防血栓形成。在產后階段若評分 ≥ 2 分,應考慮產后至少 10 d 內預防血栓形成;若產褥期延長住院 (≥ 3 d)或再入院,應考慮用藥物預防血栓形成。
以上內容摘自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,謝謝!